当前位置: 首页 >党建工作
显示:
正文内容
走进小城镇 感受大变化——市建设局机关党员“随手拍”摘选
 更新日期:2018-07-11 来源: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

编者按: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关系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同时,又关乎民生福祉和百姓利益。我市于2016年11月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,小城镇正在从画卷里走进现实中,“形态美、环境美、产业美、人文美……”这些评价正是湖州市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所带来的美丽蜕变。洁净小镇、活力小镇、风情小镇,一座座现代化特色化小城镇的建成,正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。近日,市建设局组织机关党员走进小城镇,用镜头捕捉小城镇风貌,用心去感受小城镇的巨变。下面就跟随他们的脚步一睹小城镇的风采……

 

在全市上下小城镇环境整治的热潮下,德清澉山通过改变思维,合理利用“旧”资源,打造“新”景观。

澉山的“旧”,是因为澉山老街上依旧矗立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记忆特征的建筑,透露着老底子的味道。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“旧”。

澉山的“新”,是因为通过合理规划布景,有着老底子记忆的澉山集镇,焕发出的是别具特色的生命力与竞争力。一切又变得那么的“新”。

德清澉山集镇“新旧”的完美融合,造就了现在不同的澉山味道,这就是小城镇改造的魅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机关一支部    潘文兵


湖州市115个小城镇全面推开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。其中,澉山村以红色革命历史为底蕴,利用老粮站等建设村民自己的“红色记忆馆”,用报纸糊墙、用红船为会议桌,将每一个细节精心打磨,把德清旅游独有的集粮站市集、水漾休闲、文化观光融为一体,讲述了村民自己的红色革命史,让人印象深刻,也为小城镇创建中文化底蕴挖掘、居民体验感提升等开阔了新思路。

——机关一支部    吴奕婷

   


在水乡古镇石淙蚕花文化园里随手拍了这一张照片,这里原本是一个垃圾场,镇上居民路过都要捂鼻避之。而现在,通过小城镇整治集中行动,这里不仅变成了居民休闲集聚之地,还成为了不少人慕名而来的旅游景点。这样的变化我想在湖州的乡镇里正全面发生着。通过小城镇整治,我们的小城镇变干净了、变整洁了、变美了,城镇的功能配套更完善,基础设施更齐备,产业发展更兴旺。小城镇整治既是一项建设工作,也是民生工作,还是一项凝聚人心的工作。通过小城镇整治我们的党群关系更好了,基层组织更有力了,更多的群众给了我们掌声和笑脸,这就是我们的成绩单。要感谢我们各级建设部门和基层政府,用热情和汗水换得了一方美丽。我们也将继续做好这项工作,为两山添光彩,为发展增活力。

——机关三支部    沈旭晟


 

天空下着雨,空气中弥漫着芳香,畅游在石淙的花海中,心情甚是温暖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一硬招、重拳下,石淙镇拆掉了“脏乱差”的过去,打造了拥有千亩花海的现代小镇。我在百转千回中悄然转身,巧遇了这两个暖人心扉的港湾。让我想到了刘墉的《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》,也让我想到了有爱的地方才叫家。这两个可爱的小房子,和萌萌的绿色袋鼠,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得很近。“人有德行,如水至清”美好的事物是我们把爱传递下去的动力源泉。

——机关三支部    许丹枫


 

德清县山通过环境综合整治,有了新容颜,两山理念实践馆、全新的粮站会议室、红色记忆党建馆和红色引领改革馆,以红色藏品宣传红色文化

澉山在小城镇管理者、建设者共同的努力下,正以全新的姿态,朝着文化魅力十足、特色鲜明、宜居宜业的方向美好生长。现在的澉山整洁干净,散散步、逛逛街,住在这里应该是很惬意
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,决不能说起来重要、喊起来响亮、做起来挂空挡”,澉山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。

——机关四支部    华蕊


 

在学习考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情况中,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如今的农村的厕所,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农村厕所的印象。“一个土坑两块砖,三尺土墙围边” 设施陈旧、管理落后、卫生差,成为滋生蚊虫、传染疾病的地方,这不仅是我也可能是不少人对乡村厕所的印象吧。

在南浔区石淙镇一座崭新的公厕特别引人注目,灰砖白墙,外观优雅朴素,墙上张贴了醒目的导向标示牌,设计风格又恰到好处地融于附近的建筑环境中,走入内部看到,厕所内分区设置,还配有独立的洗手台、拖布池,简洁而实用。

“小厕所,大民生”如今农村厕所不仅了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,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,更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。

——机关四支部    谈凤燕


 

一走入南浔区石淙镇,各种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从细节之处映入眼帘。哪怕是空调的外机架子,也能够看到石淙文化图案融入其中,充满了文化的意趣,令人心动不已。走进百亩花海,鲜花盛开,一望无垠,心旷神怡,吸引游客的眼球。以民俗文化为基础,注重融合景观欣赏性和功能实用性,汇入文化元素,彰显了石淙独有的美丽田园特色。

——机关四支部    丁元忠


 

 

 [打印文章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