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
>湖州建设 >建设动态
显示:
正文内容
看看三年多来湖州城市治堵出了哪些招?
 更新日期:2016-10-27 11:17:06 来源: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

城市交通,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,关系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质量。环顾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,百里外环线顺利通车,仁皇山大桥、城西大桥飞架两岸,湖山大道启动建设,苕溪东路拓宽加快施工……这些交通出行方面的变化,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湖州人的生活。

大升路_副本.jpg 

昨天,记者从市建设部门了解到,近年来,湖州城市治堵保畅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,道路交通体系不断完善,市民出行环境日益优化。自2013年以来,我市中心城区共新建、改建城市道路74.28公里,外环线东南段、外环北路等城市环线相继建成通车,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,有效改善市区交通拥堵状况。

 

 

疏通“毛细血管”

改善城市内部微循环

 

今年8月,湖城日月城小区北面,多了一处可以通行的南北快速通道。二环北路与白莲花路的丁字路口打通变为十字路口,家住白鱼潭、日月城等市北分区的居民,可以直接右转往南,缓解中兴大桥等连接仁皇山片区和中心城区的路桥交通压力。

住在南白鱼潭小区的市民小蔡,上班地点位于仁皇山片区,这个十字路口的开通,对她而言简直是“量身定做”。开通之前,最怕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。开通当天,不到10分钟,她就从仁皇山回到了市北。

仁皇山大桥1 (2)_副本.jpg

让湖城的主次干道变得更多,变得更通畅,打通城市“毛细血管”,是治堵的重要方面。三年多来,市建设部门结合“三改一拆”工作,不断优化市区路网结构,城市内部微循环得到改进和优化。中心城区共打通断头路22条,包括莲花庄路东延、劳动路南延、学府路、所前街西延等;通过增加隔离及绿化带的方式,杜绝随意调头、转向、越线超车等不文明交通行为,有效缓解拥堵情况。

 

配足“容身之所”

不让停车难制造“新拥堵”

 

打通城市交通脉搏,除了通过增加通行道路,让路上的车辆动起来,还需要让想停的车能尽快停下来,避免转圈找停车位、路边随意停车等行为造成新的拥堵。

在南街潮音大厦北侧,汽车“坐”电梯进出停车场,成了节约土地资源、提供利用效率的新方式。今年新建的天和南侧地下停车场,共有62个车位。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多,但能在这个并不大的空间“挤”出位置,可以缓解附近市第十一中学、市中医院和部分餐饮场所的停车难题。 

天和南侧地下停车场 (4)_副本.jpg

(图为10月11日拍摄)

2013年以来,市建设部门通过“配足、挖潜、盘活”三种方式,为易堵路段增设停车场。其中,为新建小区、商场配足停车位,新建停车位约2.4万个(公共停车位3200余个);对龙溪苑、友谊新村、月河小区等老小区进行内部改造,新增停车位1500余个。

 

编织绿道网

推广低碳环保交通模式

对家住湖城田盛园小区的李女士来说,已经习惯了骑公共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方式。“骑车出行其实很方便,既不会遭遇堵车,还锻炼身体,绿色环保。”李女士说,特别是今年小区附近的大钱港绿道修好后,周末一家人都会骑车来游玩。

“治堵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,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,让更多市民选择公交车、公共自行车、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。”市建设部门相关负责人说,编织一张绿色出行交通网,对治堵工作尤为重要。

2013年以来,市建设部门加快建设以城市绿道为主的城市慢行道。一方面,结合中心城区“河长制”、“五水共治”整治工程,形成绿地景观与绿道网相互融合、相互渗透的建设模式;另一方面,结合西山漾景区、梁希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,打造集自然、生态、健康于一体的城市“绿走廊”。

绿道 (12)_副本.jpg

“目前,中心城区绿色生态慢行道10公里贯通项目(杭长桥沿环城河-龙溪港-三里桥港至三里桥)已动工,建成后市民又将多了一个好去处。”该负责人介绍说,根据全省绿道网布局规划,湖州市区1567平方公里范围内,将规划建设500公里疏密有致的绿道网,推广低碳绿色交通模式。

 

 [打印文章]